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“三进”工作,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,9月25日下午,一堂别开生面的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实践教学课在我校校史馆与思政馆同步展开。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帆老师结合学校科普月活动,以“探职教历史,传工匠精神”为主题,带领学生走出传统课堂,开启一段沉浸式的科普思政实践之旅。

从“聆听”到“探究”,校史馆成为实践课堂
在“职业教育与合职发展”展馆中,同学们不再是被动听讲,而是以小组为单位,带着学习任务单,化身“导演”“摄像”“采访记者”和 “科普内容官”,在讲解中主动捕捉视频创作的线索与灵感。“这把鲁班锁背后蕴含了哪些古人智慧?”讲解员在关键展品前设置的科普提问,引导学生从历史认知走向对技术原理与科学精神的深入思考。同学们或驻足研讨,或拍摄记录,整个展厅洋溢着浓厚的探索氛围。
从“采集”到“创编”,思政馆激发思维碰撞
带着在校史馆采集的素材,同学们转场至思政馆,进入创作策划环节。各小组迅速展开讨论,围绕“视频的核心科普点是什么”“如何诠释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”“怎样理解‘技能强国’与个人成长的关联”等实际问题展开热烈探讨。随后的“科普预告分享会”上,每组“科普小讲师”在1分钟内阐述创作思路,从“职教发展脉络”到“校园创新基因”,同学们的表述虽显稚嫩,却视角独特、思考真切。杨帆老师在点评中注重引导学生将实践发现与时代主题有机结合,使思政教育在真实情境中自然渗透。

创新设计让思政课“活”起来、实起来
本次实践教学通过角色扮演、场景转换与项目任务驱动,构建了“探究—记录—创作—表达”的完整学习链。新增的“科普内容官”强化了内容的科学性,视频成果评选与展播机制则增强了学习的目标感和成就感,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力。
这堂“行走的科普思政课”将职业教育发展、工匠精神传承、国家战略布局等宏大叙事,转化为学生可感知、能参与、善表达的具体实践,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、提升育人实效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。它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、贴近专业、贴近时代,真正“活”了起来,“实”了起来。(供稿: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帆 审核:王文飞 胡心红)